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全文)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OSDER奧斯德零件報價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cee13bc2a932.46102560.

綜 述

        2014年,廣西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5.6%;39條主要河流72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3.1%,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8.4%;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比例為81.9%,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4.1%;環境電離輻射水平保持穩定,環境電磁水平總體良好;城市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功能區噪聲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14個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9.4~95.5,10個設區市及32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為優。

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

        狀況

        經環境保護部核定,廣西完成了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為: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74.40萬噸,比上年下降2.03%;氨氮排放總量7.93萬噸,比上年下降2.12%;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6.66萬噸,比上年下降1.14%;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44.24萬噸,比上年下降12.28%。

        措施與行動

        明確目標責任

        將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列汽車空氣芯入2014年廣西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制定年度污染減排計劃,并將減排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市、縣,作為各級相關部門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健全工作機制,嚴格考核問責。

        落實減排經濟政策

        落實火電和水泥行業脫硝減排工程建設補助資金、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和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費等減排經濟政策;印發《廣西燃煤發電機組環保電價及環保設施運行監管實施細則》,對轄區內所有燃煤發電企業發電機組環保電價進行嚴格核定。

        實施總量控制

印發實施了《火電廠、水泥廠氮氧化物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通知》,將廣西13家火電企業27臺燃煤發電機組、26家水泥企業46條水泥生產線的氮氧化物排放情況全部納入總量控制目標,并通過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強化日常監管。

        加強工作督查

        繼續嚴控污染物新增量,把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后兩次組織開展全區城鎮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建設運行督查工作;多次開展污染減排專項督查,重點檢查城鎮污水處理廠、火電、水泥、鋼鐵、酒精、制糖、石化、造紙等行業企業,對減排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保持高壓態勢。

        推進重點領域工程建設

        年內全區納入總量控制目標火電企業、燃煤發電機組及水泥企業生產線的煙氣脫硝工程全部建成投運;完成投資19.5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146項,建設污水管網1052千米,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8萬噸/日,新增污水處理量24萬噸/日;實施完成1847項規模化畜禽養殖改造項目;淘汰老舊機動車14.45萬輛,淘汰落后燃煤小鍋爐866臺,超額完成國家分解下達的目標任務。

        淘汰落后產能

        落實淘汰落后產能中央財政資金2.56億元、自治區財政資金2000萬元,完成淘汰落后煉鋼58萬噸、水泥907萬噸、鐵合金84.9萬噸、造紙75萬噸、鉛賓利零件冶煉1萬噸、鋅冶煉21.3萬噸、制革5萬標張,全面完成年度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

        執行處罰措施

        約談2013年未完成減排目標任務的9個設區市人民政府分管負責人,并對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未完成氨氮減排任務及污染減排工作嚴重滯后的2個設區市和6個縣(市)實施區域環評限批。

重金屬污染防治

        狀況

        2014年,14個設區市的4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7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及11個重點區域水環境監測斷面的5項重點重金屬指標(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達標率均為100%。3個重點防控區(南丹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金城江區)環境空氣中3項重金屬指標(鉛、鎘、類金屬砷)達標。

        措施與行動

        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重金屬污染防治列入自治區環境保護德系車零件年度重點工作,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實施力度,將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作為2014年為民辦實事工程進行推進。自治區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責,相互協作,形成工作合力。籌措4.16億元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和監管能力建設;16個國家規劃項目完成治理并獲環境保護部考核認定;加強對規劃項目實施的督查,先后約談項目實施進度緩慢的崇左市扶綏縣、大新縣政府及相關企業負責人;針對非重點防控區部分企業涉重產品產量虛報導致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虛增的問題進行核實,并責成整改和糾正。

大氣環境

        狀況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2014年,廣西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二級標準,達標城市比例連續三年達到100%。

        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水箱水為95.6%,比2013年下降0.2個百分點。

        14個設區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范圍為0.008~0.037毫克/立方米,城市年平均濃度為0.021毫克/立方米,優于二級標準(0.06毫克/立方米),比2013年(0.025毫克/立方米)下降16.0%。

        14個設區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范圍為0.014~0.037毫克/立方米,城市年平均濃度為0.024毫克/立方米,優于二級標汽車零件進口商準(0.08毫克/立方米),與2013年持平。

        14個設區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范圍為0.055~0.092毫克/立方米,城市年平均濃度油氣分離器改良版為0.069毫克/立方米,優于二級標準(0.10毫克/立方米),比2013年(0.064毫克/立方米)上升7.8%。

        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平均值為1.34,低于2013年的1.36,空氣質量總體略有改善。柳州綜合污染指數最高(1.83),防城港最低(0.92)。與2013年相比,來賓、賀州、梧州、欽州綜合污染指數升高,其余10個設區市有所下降。

        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4個環保重點城市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進行評價,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均不達標,優良天數比例分別為80.0%、65.8%、68.5%、89.9%。(注:2014年,其他10個非環保重點城市尚未按照GB 3095—2012標準監測和評價。)

        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分別為49、67、66、29微克/立方米,除北海外,其他3個城市均超過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分別為120、149、135、87微克/立方米,均超過二級標準(7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值分別為84、92、86、58微克/立方米,除北海外,其他3個城市均超過二級標準(70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分別為192、188、178、117微克/立方米,除北海外,其他3個城市均超過二級標準(150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分別為1.6、1.7、2.0、1.9毫克/立方米,優于二級標準(4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數分別為126、155、136、144微克/立方米,優于二級標準(160微克/立方米)。

酸雨

        2014年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略劣于2013年。設區城市降水pH值年均值范圍為4.34(百色)~6.36(北海),平均值為5.30,較2013年(5.50)有所下降;酸雨頻率范圍為0(南寧、玉林)~64.8%(桂林),年平均酸雨頻率為21.6%,比2013年(17.9%)上升3.7個百分點。

        措施與行動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開展全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超額完成國家2014年度下達的淘汰燃煤小鍋爐800臺、黃標車及老舊車10萬輛兩項“硬指標”;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全面清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推動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等重污染企業應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計劃實施,發布93家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名單,實施2469項清潔生產方案。加強火電廠、水泥廠氮氧化物總量控制,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2014年全區能源消費總量約10250萬噸標煤,增速同比下降1.7%,其中,煤炭消費量7600萬噸,同比下降1.2%;氮氧化物年度排放總量大幅削減,扭轉了連續3年不降反升的狀況。大力治理城市建筑工地及道路揚塵,嚴格城市道路揚塵管控,加大執法監管,依法查處違章施工、超載運輸、撒落渣土行為,提高道路保潔機械化水平和保潔頻次。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機動車排氣環保監測站建設和檢測方法升級改造,調整收費標準;加強機動車環保分類標志發放;2014年12月底全區完成第四階段車用柴油封閉供應工作;在全區范圍開展油庫、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

        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

        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考核辦法(試行)》。考核工作納入自治區對各設區市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市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年度考核結果上報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作為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環境保護政績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之一。

        完善監測預警應急體系

        2014年廣西全面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建設任務,并與國家發布平臺順利聯網,14個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可在發保時捷零件布系統中實時查詢。2014年11月,自治區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成立。環境保護廳與廣西氣象局合作開展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建立會商研判及預警信息發布機制。

        強化對重點區域大氣環境科技支撐力度

        組織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指導科學防控。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和院校合作開展大氣環境研究,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水環境

        狀況

        河流

        2014年,廣西對39條主要河流的72個斷面進行監測,河流水質總體良好,大部分河流滿足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其中,67個斷面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93.1%,較2013年(95.8%)下降2.7個百分點。

        珠江水系的紅水河、刁江、黔江、潯江、西江、黃華河、楊梅河、北流江、都柳江、融江、洛清江、龍江、大環江、柳江、漓江、桂江、難灘河、歸春河、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明江、左江、剝隘河、右江、邕江、郁江、賀江,長江水系的湘江、資江,獨流入海水系的北侖河、武利江、欽江、防城江、茅嶺江、大風江,年均水質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河流水質優良。下雷河(屬珠江水系)、九洲江(屬獨流入海水系)和南流江(屬獨流入海水系)3條河流的年均水質未達到Ⅲ類標準,其中下雷河和九洲江為中度污染,南流江為輕度污染。

        與2013年相比,2014年廣西24條河流的平均綜合污染指數持平或略有下降。其中明江、武利江、洛清江、平而河、水口河、融江、潯江、黑水河等河流水質有所改善。

        水庫

        2014年對平龍水庫、武思江水庫、達開水庫、六陳水庫、大王灘水庫、天生橋水庫、平班水庫、龍灘水庫、青獅潭水庫、澄碧河水庫、西津水庫、巖灘水庫、土橋水庫、百色水庫、那板水庫、鳳亭河水庫、龜石水庫、蘇煙水庫和小江水庫共19座水庫開展水質監測。結果表明:18座水庫水質達到Ⅲ類標準,1座水庫水質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除武思江水庫為輕度營養狀態外,其他18座水庫均為中度營養狀態。

        城市地下水環境

        2014年,廣西共設地下水監測點476個,地下水監測面積6626 平方千米。地下水質量以優良、良好級別為主,地下斯柯達零件水水質污染以點狀污染為主,局部存在小范圍的面狀污染。與2013年相比,地下水水質變化不大。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

        2014年,對14個設區市4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監測,其中地表水水源地33個,汽車機油芯地下水水源地7個。水質達標率為98.4%,比2013年上升0.4個百分點。除南寧及玉林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分別為96.2%和96.0%外,其余12個設區市均為100%。

        措施與行動

        狠抓重點流域污染治理

        組織實施九洲江流域污染防治,重點抓養殖污水、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三污水”治理。

        加大農業面源和養殖業污染治理

        推廣減排型種植制度和保護性耕作、優化施肥、合理施用農藥等農業生產技術;修建生態攔截溝,減少農田氮磷福斯零件流失。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生態禽畜、生態水產養殖技術和模式,加強養殖生產管理,科學養殖,優化養殖生產結構,以減少養殖污染物排放。

        持續推進“清潔水源”專項活動

        截至2014年底,廣西累計投入14.5億元,建成并運行1164座村屯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有效地治理了村屯生活污水,進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

        加大對城市地下水的監控力度

        2014年啟動廣西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計劃增加257個地下水監測點,對重點城市、地下水開采利用較大地區、大泉名泉等區域的地下水動態和演變規律進行監控,項目初步設計已通過國土資源部組織評審,工程預計于2018年全面建成。

        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度

        一是組織開展全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專項行動,進一步排查和清理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污染源及排污口。二是基本完成12個設區市759個鄉鎮87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編制。

近岸海域水環境

        狀況

        近岸海域

        2014年廣西近岸海域海水質量總體良好。監測站位達《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第一、二類水質比例為81.9%,與2013年相比持平;監測站位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84.1%,與2013年相比下降4.5個百分點。

        海洋沉積物

        2014年,VW零件廣西近岸海域監測站位的沉積物質量狀況優良,全部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第一類標準和環境功能區達標要求,與2013年持平。

        措施與行動

        強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責任制

        加大入海河流污染防治力度,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工作現場會,與北海、欽州、防城港和玉林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北部灣近岸海域及南流江流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督促落實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任務。

        加強船舶和碼頭污染物排放監管

        完善港口碼頭的污水、垃圾接收處理設施,主要港口建設污水回收處理設施,港內禁止排放機艙污水,機艙艙底含油污水收集排入港口處理設施;加強對漁港、漁船的監督管理,建設和完善漁Skoda零件港漁船污染物接收處理設施;加強對船舶、港口、海洋工程的監管;落實相關的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海洋運輸和石化產業發生的海上溢油事故;加強對海底輸油管道的管護,防止輸油管道泄漏。

        開展主要入海河流流域環境綜合整治

        對近岸海域環境影響較大的河流以及污染較重的支流、溝渠進行環境綜合治理,削減河流汽車材料報價入海污染負荷。開展沿河生態帶建設,加強河口濕地保護和修復。

        科學引導海岸帶開發利用活動

        開展生態“紅線”的劃定,引導海岸線的開發活動,嚴把涉海項目審批關。加強生態敏感區、珍稀物種等資源的保護,加強陸海生態過渡帶建設。開展重點區域圍填海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在圍填海工程集中區域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工程。

        開展互花米草治理與生態恢復試驗

        在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割除+遮光”或“割除+水淹”以阻斷光合作用的方式,在北海市青山頭開展1.3萬平方米的互花米草治理與生態恢復試驗,取得明顯成效。

聲環境

        狀況

        城市區域聲環境

        14個設區市區域晝間聲環境質量為“較好”的城市占57.1%,“一般”的占42.9%,無“較差”和“差”的城市。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與2013年持平。

        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

       14個設區市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好”的城市占57.2%,“較好”的占35.7%,“一般”的占7.1%。與2013年相比,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好”的城市下降11.0個百分點,“較好”的上升24.8個百分點,“一般”的持平,整體質量略有下降。

        城市功能區聲環境

        開展監測的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河池5個城市的各類功能區監測結果表明,0類(療養區)功能區達標率最高,晝夜間均達100%;4類(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功能區達標率最低,晝間達標率為88.9%,夜間達標率為44.4%;1類(居住區)、2類(混合區)、3類(工業區)功能區晝間達標率范圍在95.4%~100%區間,夜間達標率范圍在63.6%~95.0%區間。與2013年相比,晝間達標率上升的有1類和3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上升僅有1類區;晝間達標率下降的有2類和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下降的有2類區、3類區和4類區;0類區達標率則無變化。

        措施與行動

        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載體,突出重點從源頭控制噪聲危害,進一步規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整治城市環境噪聲,加強對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的污染防治;完善城市功能區規劃,同時實行城區道路敏感路段機動車禁鳴,嚴格執行功能區噪聲達標管理制度,及時查處噪聲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噪聲污染問題。

固體廢物

         狀況

         2014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8143.26萬噸,比2013年上升5.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5019.28萬噸,處置量1322.64萬噸,貯存量1800.97萬噸,排放量為0.37萬噸,比2013年下降9.0%。

        危險廢物產生量為123.9萬噸,處置量為117.4萬噸(包括企業自行利用處置及轉移到其他單位利用處置),貯存量為8.78萬噸。

         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總量為29.7萬噸,Porsche零件污泥處置率為100%。其中,南寧、柳州、桂林、百色市污泥處置中心共處置污泥17萬噸,占全區污泥總量的57.0%;其他市縣產生的污泥中有9.4萬噸送至當地垃圾處理廠填埋,占全區污泥總量的31.6%;其余11.4%的污泥主要用于當地園林綠化。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實際日均處理垃圾1.41萬噸,累計年處理垃圾約514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實現了80%的設定目標。

         措施與行動

         加強固體廢物管理機構建設

         2014年,14個設區市已全部成立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各級固體廢物管理專職機構共有20個,其中省級1個、市級14個、縣(區)級5個,初步建立廣西固體廢物監管網絡,扭轉了固體廢物管理機構不健全、監管力量嚴重不足的被動局面。

         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

        截至2014年底,全區共有危險廢物持證經營單位26家,形成75.15萬噸/年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處置類型包括危險廢物焚燒處置、劇毒化學品包裝物處置和廢鉛酸電池回收利用、含鉛、鋅渣回收利用、廢賓士零件礦物油回收利用、廢酸綜合利用及醫療廢物處置。

        推進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

        廣西繼續貫徹落實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目標責任制,將其納入年度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對338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26家經營單位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自查、檢查、抽查和督查考核,督促落實問題整改,依法查處涉嫌環境違法行為的5家涉危險廢物單位。

        2014年,廣西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考核合格率為86.9%,比上年提升9.6%,全國排名繼續穩步上升。

        強化進口廢物環境管理

汽車零件貿易商

        截至2014年底,全區固體廢物進口加工利用企業40家,其中進口廢五金類廢物定點加工利用企業已增至28家 TC:osder9follow7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